1/16的天下雜誌,主題是百變古城倫敦。
這個500年未受戰爭紛擾的古城,之前因為保護原有街景風貌為主,市區建築多半不會有參天高樓的出現,而在2007年11月中旬,StPancras 聖潘克斯車站完工,連結英吉利海峽到巴黎只要2小時15分鐘,這是倫敦在市長李文斯頓上任之後的新氣象。
這座車站在1868年就已經興建完工,可見當時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迅速,但,上百年的鐵道系統整修費事,讓歐洲之星高速鐵路系統的英國段,是以泰晤士河南岸的滑鐵盧車站為起點,高速列車進入倫敦後,因為鐵道系統,被迫要使用英國國內的慢速鐵路,車速自然打折扣。
新的聖潘克斯車站,相當於38個足球場大,預計連帶的會帶動倫敦市中心大量的商業、住宅、公共用地的更新。
有人預測也許是因為上海、杜拜這些新經濟中心的崛起,引發百年古城的改變,但是,倫敦在更新之餘,也非常注重綠色環境的保留與慢活的新趨勢。李文斯頓在一年前成立了「Design for London設計倫敦」這個單位,要解決倫敦在20年之間成長100萬人的交通、居住,進而延伸的生活品質與就業問題。
城市進步,伴隨而來的是空氣污染。從2003年開始,倫敦市中心在部分區域徵收「congestion fee塞車稅」,在固定時間開車入城的,每天交8英鎊,約新台幣500元。還有新的「低排放區」計畫,要透過高收費方式限制排氣量超高的汽車駛入倫敦。每天搭地鐵上班的李文斯頓希望,在2012年整個倫敦地區的汽車廢氣排放量可減少16%,且根據民調,有75%的民眾支持這項作法。
所以,騎自行車上班,漸漸的也變成歐洲國家風行的新慢活運動。在新的綠色環境計畫裡面,自然少不了自行車的路線規劃,而倫敦金融市永續發展部門總經米爾斯,也說服22個國際大金融機構,請他們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所選出的16個能節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科技領域,分別去研究該領域應該如何投資。
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倫敦發展署每6個月發表一次各項數據,他們知道,最嚴重的問題是就業率很低,也就是貧富差距很大,BBC記者曾形容,從倫敦西邊的W5郵遞區號區,走道W7區,大概0.5小時,但是貧富差距卻是奮鬥大半生也難以補上的。所以發展署在面對每個更新案的同時,都會思考勞動力是不是也能同步升級,以人力技能的訓練為優先,都市更新資深經理Rosie Holcroft 認為,城市轉型不單是公共空間、交通建設的硬體規劃,本地勞動力能否跟上產業結構變化,才是最大的挑戰。
2012年,倫敦有奧運村開發的壓力,在經濟競爭力、生活品質、回應氣候變遷的環境議題方面,都是需要動起來的理由。
倫敦正在更新接受新世紀的挑戰,而蔚為台灣最有名的直轄市台北,有沒有這樣的自覺?或是說,以大小來比較,台灣有沒有這樣的自覺?或是只是停留在某些重大弊案、農漁會缺口的被改革中繼過渡時期出現的似乎執政不力的政黨被拉下來,用挑倖的煽動希望拿下總統換顏色的新執政,就可以趕上全球的競爭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