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心悸的我,有時還是想嘗一嘗咖啡,

終於花一小點時間了解一下,把筆記分享給跟我一樣剛入門的朋友。

 眾人對咖啡的口味需求不同,從酸->一般->濃郁帶苦,都有人愛,

這差別除了豆子產地的原生特性之外,最明顯的差別就在於"烘焙度",
目前第一家嘗試買的店家(歐舍咖啡)是這樣分別:M0 -> M0+ -> M -> M+ -> M1 -> M2,
下方借用他們的表,可以看到差別與口味特性。
圖表來源:" 歐舍咖啡 "
 
不過,也有另外的分別標準,譬如美國咖啡協會SCAA的、其他國家的,請參考其中之一
 
這些烘焙度也會造成咖啡因的不同,比較深or重烘焙的雖然味道濃郁,
反而咖啡因會少一點!
很妙吧,
之前門外漢我一直覺得越濃咖啡因越重,
結果那只是一個傳統的觀念,影響咖啡因的因素不是只有這個。
 
最大的分別在於生豆種類:
Arabica阿拉比卡種的咖啡因含量較低,Robusta羅布斯塔種較高,
阿拉比卡生於熱帶海拔較高山區,咖啡豆成長獲得較多環境滋養,香氣較佳;
羅布斯塔生於熱帶低海拔平原區,咖啡豆成長無法有效獲得環境滋養,香氣較普,
一般商業用的即溶咖啡或咖啡飲料多使用這種,這篇文章有詳細比較2種差異
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豆比較 "。

除了生豆與豆子的烘焙度影響咖啡因,還有沖泡咖啡的方式(器具)。
不同器具所需的研磨顆粒粗細有差異(下面一段會提到)。
espresso義式咖啡機沖泡的咖啡因最少,因為"製成咖啡的時間"最短;
其次是Fresh Press,就是法式濾壓壺,很像有些老人家拿來隔離茶葉與茶水的小壺,如圖
 
圖片來源:" Mr.神經不正熊 "

不用買濾紙,上方有一根濾壓桿,
放入咖啡粉及水4分鐘後將咖啡下壓即可,只需要清洗濾壺,適合時間少又想聞到咖啡香的人。
 
有些家庭使用摩卡壺,速食店使用的美式咖啡機、傳統咖啡店愛用的虹吸式,以及有些店家愛用的滴濾式 or掛耳式(就是有些廠商出掛耳包那種,或是隔一層濾紙倒熱水那種),
這幾類的研磨顆粒、咖啡與水接觸時間大於濃縮咖啡機,但研磨顆粒小於法式濾壓壺,
實際差別還需要細查資料,由於目前不是使用這些方式沖泡咖啡,就沒有特別研究。
 
第3個因素,
研磨咖啡豆的顆粒粗細及咖啡與水接觸時間長短,也是影響咖啡因的一個因素。
磨得越細的咖啡豆顆粒,咖啡因溶出也越快;與水接觸越長咖啡因溶出也越多,
當然咖啡豆研磨的粗細,與使用來製造出咖啡的器具有關聯,
法式濾壓壺雖然要等4分鐘,但是因為該器具使用的研磨顆粒必需要較粗,所以中和掉泡在水裡時間太長的問題。
 
影響最大的因素,應該是生豆+烘培度,這2個加起來的數字幾乎可以比較出大差異了。
之前喝咖啡時都會盡量點字面上的低咖啡因,
但直到做了功課才發現,大部分的低咖啡因都是溶劑處理的,
少了咖啡因卻多了化學溶劑殘留。
還好咖啡因有另外的處理方式,例如有專利的瑞士水洗法、CO2法...,這就比較安心的樣子。
 
當然啦,去掉咖啡因的豆,愛咖啡人士及比較老字號的咖啡店都不愛,
咖啡人認為那不叫喝咖啡,
不過,不愛酸不愛苦的人很適合。
但咖啡因對人體的影響,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咖啡因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langpair=zh-CN%7Czh-TW&u=http://zh.wikipedia.org/zh/%25E5%2592%2596%25E5%2595%25A1%25E5%259B%25A0"

 
咖啡鄉巴佬我,很少喝咖啡,
以前覺得星巴克的低咖啡因很讚很厲害,
自從喝了西門町峰大咖啡的拿鐵但卻不會心悸而且口味佳之後,
(正常版豆子,沒有去咖啡因喔)真正見識到什麼叫做厲害的咖啡。
當然啦,最近買了歐舍的一款低因咖啡也很推薦,
幸運的正是我愛的口味,後段淡淡的果香,竟然可以不用加糖耶,
以前沒有喝到適合自己的口味,現在終於理解差別了。
 
話說回來,
雖然不愛酸,但咖啡本身含有綠原酸,
烘培後會分解為較小分子的酸,如:咖啡酸、檸檬酸...等,
這些酸都是好的抗氧化物質,
只要不是咖啡保存不當產生的酸,一點點酸應該可以視為一種健康物質
 
由此可見,45元的咖啡與150元的咖啡,中間是有很多變數的,
除非只是單純喜歡咖啡味,那豆子品質就不重要,
不然,買品質好一點點的豆也算是一種犒賞自己的方式,
前提是$多準備一點,哈哈。
 
以上個人簡單筆記,並非很廣泛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aman2Princess 的頭像
    Raman2Princess

    Raman Rabbit Princess's Murmur

    Raman2Princ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